在骨骼健康问题中,骨质疏松性骨折因其对患者生活严重影响,逐渐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。接下来,让我们花 3 分钟时间,快速了解日常生活中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。
一、日常生活中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
1、疼痛:骨折部位会出现较为明显且持续的疼痛,这种疼痛通常在活动、受力或改变体位时加剧,休息后可能会稍有缓解,但一般不会完全消失。如椎体压缩性骨折,患者会感到胸背部剧烈疼痛,尤其是在弯腰、翻身或长时间站立、坐立后疼痛更甚。
2、肿胀与瘀斑:受伤部位往往会出现肿胀,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组织损伤、出血和炎症反应引起的。同时,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瘀斑,呈现青紫色,是皮下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的表现。
3、功能障碍:骨折会导致受伤部位的正常功能受到限制或丧失。比如上肢骨折可能使手臂无法正常抬举、抓握;下肢骨折则会影响行走、站立,患者可能出现跛行甚至无法负重行走的情况。
4、畸形:在一些明显的骨折情况中,可直接观察到受伤部位的畸形。如 Colles 骨折,手腕部会出现典型的“餐叉样” 或 “枪刺样” 畸形;髋部骨折时,患肢可能出现短缩、外旋畸形等。
二、骨质疏松性骨折如何防治?
《202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》表明,对于骨折风险高且不耐受口服治疗的患者,可选择地舒单抗;对于极高骨折风险患者,初始用药可选择地舒单抗;对于髋部骨折极高风险患者,建议优先选择地舒单抗。
作为新一代抗骨质疏松药物,鲁可欣(地舒单抗注射液)主要适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,该药物可通过抑制RANKL活性,减少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功能,从而有效抑制骨吸收,增加骨密度,降低骨折风险。临床研究表明,鲁可欣(地舒单抗注射液)在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具有显著疗效,在药代动力学、生物等效性、有效性、结构、质量等方面均可比肩进口药物,安全性良好,且价格实惠。
以上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的全部讲解了,如果出现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症状,应及时就医,通过专业的检查明确诊断,以便尽早接受合适的治疗,促进康复。